浙理工学子将丝竹非遗活化实践带到联合国非遗工坊

2025-07-22 17:00 来源: 亚太时报网   阅读量:12749   会员投稿

在数字浪潮与文化创新的时代背景下,浙理工“数智时尚 丝竹共舞”实践团探索非遗融合活化。他们走出校园,深入多地,交织丝绸与竹编,探寻传统工艺当代生命力,以青春之力赋能文化传播与代际传承。

国际舞台展风采,丝竹理念获肯定

为了探索非遗与时尚的融合之道、提升项目水平,数智时尚·丝竹共舞实践团队参加了2025年7月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的“非遗即时尚”首期工作坊。在那里,我们带着青山村的竹篾和竹编服装,参与了多场交流活动。吴家笑、陈俐彤展示的竹编时装成了焦点,吸引了国际导师和同行关注。我们还听了维克兰特?基肖尔关于用影像记录非遗故事的分享,并参与馆内实景拍摄实践;和Ananya老师探讨非遗合作伦理,明确了与传承人合作的细节;向王小灿老师请教丝竹融合的功能点,得到了“竹撑筋骨、丝添柔韵”的思路;从Tara老师那里学到用短视频等数字手段传播非遗的方法。此外,我们还向其他非遗传承人讨教产业融合经验。我们理清了丝竹融合在伦理、功能、传播和产业路径上的思路,明确了与传承人合作的规范,获得了具体的产品设计和传播灵感,还制定了详细的后续计划,为丝竹融合走向时尚舞台、融入大众生活奠定了基础。

浙理工学子将丝竹非遗活化实践带到联合国非遗工坊

研学竹编技艺,传艺焕活非遗

团队聚焦国家级非遗竹编技艺,赴杭州青山村研学,在传承人莱莱老师工坊体验编竹工序,领悟竹编之“刚”,受“竹篾为骨、丝绸为血肉”启发,理解“丝竹共舞”的材料融合价值;另一位传承人改良宋代滚灯的实践,也为非遗活化提供样板。

浙理工学子将丝竹非遗活化实践带到联合国非遗工坊

之后,团队将该理念转化为代际课程,走进“小候鸟”暑期班与老年公寓。孩子们把喜爱元素编进竹作,老人将竹编与丝绸结合创作,他们的表达与作品,展现出非遗在熟悉材料与温暖互动中重焕生活诗意的传承真谛。

浙理工学子将丝竹非遗活化实践带到联合国非遗工坊

从青山村解码竹编技艺,到联合国工作坊获认可,再到代际传承实践,浙江理工大学“数智时尚 丝竹共舞”实践团,完成完整旅程。未来将深化丝竹融合,为非遗传承注青春力。

浙理工学子将丝竹非遗活化实践带到联合国非遗工坊
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责任编辑:白乙丙